托盘是仓储和运输中最基础的集装单元,是物流机械化和自动化搬运最主要的作业单元,也是物流信息系统中常用的记录单元,更是将物流中的静态货物变为动态货物的载体。
智慧物流首先是将托盘、周转箱(筐)赋予信息承载功能,以智能物流载具作为智慧供应链的基础智能节点。然而,随着物流智慧化的持续创新与深化,托盘市场恐将被封闭型最小装载单元所鲸吞。
托盘直接连接货架、叉车、车厢箱体、集装箱、周转箱乃至货物包装,相互之间具有尺寸、材料和性能的相关性。截至2017年底,全球托盘保有量超过51亿片,我国托盘保有量达12.63亿片,同比增长8.0%,全国托盘生产量3.11亿片,同比增长9.0%。
随着产业链上下游及不同行业之间物流联系加强,货物仓储搬运、中转和运输移动活动数量和频率增强,在仓储、中转和运输中提高搬运作业效率、减少货物损失和降低人工成本等降本增效的行为成为物流业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
为提高装卸效率,货物被成组组装到一个标准托盘上组合成一个运载单元并进行中转、运输,即“带板(/托)运输”。带板运输通过标准托盘的循环共用衔接了生产企业、物流企业和用户全产业链,而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对接效率在于托盘等载体及相关物流要素的标准化。
由于带板运输大幅提高出入库效率且节约装卸作业成本和时间成本而在发达国家广为应用。但在中国,几近成熟的带板运输模式却难以落地普及,支撑托盘循环共用的托盘标准化是主要障碍之一。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和交通运输部等18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开展多式联运工作的通知》中都将推广1200mm×1000mm标准托盘作为重点工作;商务部与国标委在2013年就开始在全国商贸物流标准化专项行动中推进托盘标准化工作,2018年1月商务部联合9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广标准托盘发展单元化物流的意见》,提出力争在2020年将标准托盘在全国托盘保有量占比由目前的27%增加到32%以上。
关于托盘标准化及循环共用的政策已经推进了4年,近200家企业和32个城市参与了先后两批试点推广,使得标准托盘市场占比有所增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2017年底,1200mm×1000mm标准托盘的市场占比达到28%(也有27%一说),同比增长1%;而标准托盘的生产量占比则达到45%,同比增长5%;适用于托盘循环共用的标准托盘租赁市场则仅有1770万片,虽然同比增长4.1%,但也仅占全国托盘保有量的1.4%,而普通托盘租赁市场也只有2100万片,占比不足1.7%。
托盘标准化虽然是托盘循环共用的基础,但也仅仅是影响到托盘循环共用成效的要素之一。托盘的数量、材质、性能和运营管理模式都会直接影响到托盘循环共用的成效,特别是由于质量问题导致的中国“一次性托盘”垃圾居高不下更是让托盘循环共用率难以提升。
托盘租赁市场占比是托盘循环共用率的核心评估指标。与中国托盘租赁市场占比不足1.7%相比,欧洲托盘保有量6亿片,租赁1.5亿片,占比25%;美国托盘保有量20亿片,租赁3.2亿片,占比16%。侧面说明中国的托盘循环共用率远低于欧美国家。
同时,我国托盘生产量提升超过市场保有量提升,标准托盘生产量占比远超过标准托盘市场保有量占比。一方面归结为带板运输比例较低,另一方面则是托盘闲置比例不降反升。不完全统计,超过60%的托盘都仅仅在仓库内部进行存放,10%的托盘属于货场内倒短,接近20%的托盘属于闲置,而只有10%的托盘才属于带板运输中。
除托盘标准化不如发达国家之外,影响托盘循环共用的原因还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彼此缺乏信用信誉,责权利的分离容易造成载具的过度损害,从而提高成本。
第二,由于叉车作业本身容易造成托盘的损害,而维修成本高且修后稳定性差的标准托盘难以继续使用,造成后续企业运行成本提高而无法让上下游企业乐于共同分担风险。
第三,托盘的折旧计算模式影响了许多企业租赁共享托盘的意愿,导致租赁市场并不景气。
第四,货物品类不适合带板运输,如散装、裸装等货品,带板运输行业多数属于快消品及零售业。
第五,货物规格不适合标准托盘,如超长超重等超出规格,或散装等包装成组较为困难。
第六,国内托盘质量较低,监管较差,容易造成“一次性托盘”垃圾,无法完成带板运输。
这些原因都对标准托盘循环共用造成了阻碍。无论是单一租赁主体的封闭式托盘循环共用系统,还是包括托盘制造企业、货主企业、商贸企业、物流企业及托盘租赁企业在内的开放式托盘循环共用平台,都难以从根本上靠市场机制取得更大突破。